公开募捐编号:53320000509200881CA23002
¥ 7,504.10
已筹
137
人次
他们在参与
王南 加入月捐计划 | 社区合力育村童未来, 每月支持99元, 目前共支持1,188
陈林瑾 加入月捐计划 | 社区合力育村童未来, 每月支持100元, 目前共支持1,130
爱心人士 加入月捐计划 | 社区合力育村童未来, 每月支持100元, 目前共支持800
段丽娟 加入月捐计划 | 社区合力育村童未来, 每月支持100元, 目前共支持800
陈燕丹 加入月捐计划 | 社区合力育村童未来, 每月支持50元, 目前共支持550
还没有团队支持哦~
  • 详情
  • 答疑
  • 进度
  • 留言

“流动”或“留守”只能是乡村儿童的选择吗?

超过7000万儿童随着外出打工的父母来到城市,他们被称为“流动儿童”,一般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父母的时间被高强度体力劳动挤占,放学和假期都只能孤独地在异乡狭小的出租房里度过。升学时,因为没有房子和户口,不能入读公办学校,不得不和父母分离,重返家乡,成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有6000多万,虽然得以生活在家乡,但代价却是和父母分离——常年和祖辈生活,靠手机游戏打发时间。村庄离散的,不仅是家庭,还有师资;封闭的,不仅是信息,还有未来的可能性。

【以上图片来自杭州项目点伙伴实地拍摄,这是乡村儿童和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租住的“家”,妈妈为了能够尽量照顾孩子,只能在出租屋里做零活维持生计】

【以上图片来自贵州项目点伙伴实地拍摄,这是乡村儿童在大山深处的“家”,父母在遥远的山那边打工,孩子在家里留守】

挑战的境遇使得乡村儿童的出路看起来非常渺茫。但是,只要有教育机会,他们的未来可以充满可能——有研究显示,无论未来是否能够上大学,更好的表达沟通、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高的自信和积极的自我认知,都能帮助乡村儿童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

机会蕴藏在他们所生活的社区中——无论在村庄留守,还是在城乡结合部流动,一群教育者正扎根在他们生活的社区,“就近”为他们提供社区教育支持,发展他们的这些能力。

【图片来自贵州美德村项目点伙伴拍摄】


我们在做什么?

我们致力于培育社区教育者,通过专业的社区教育活动发展乡村儿童的综合能力,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优势,成长为自信、自主、幸福的人。

社区教育和儿童发展——在真实世界中发展应对未来的能力

社区教育有比家庭教育更多元的社交资源,比学校更丰富的生活资源,能帮助儿童跳出书本,亲身体验真实世界,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特的价值。

社区教育者在社区扎根,创造安全友好的环境,将社区打造成一个没有围墙的学习场所——开展艺术创作、社区探索、社会实践等活动,使教育与儿童生活相结合。

【图片为项目伙伴为孩子们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

社区教育和教育者社群——在互助中发展支持儿童的能力

社区教育不仅以儿童为本,也注重关注社区中的其他成员,包括教育者自己。通过赋能社区教育者,我们更有效支持乡村儿童的成长。

我们在“积极关系、适宜性课程、社区儿童教育目标”共学营中提升教育专业性,将学到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儿童服务中。同时,搭建社群平台,伙伴互助,开阔教育视野,提升工作的价值感和信心。

【图片为项目伙伴姚璐怡带领其他伙伴研讨对儿童更有意义的社区教育如何开展】

例如,伙伴们一起研讨“归属感”是什么?对于儿童为什么重要?如何在社区教育中实现?

在讨论六一儿童节活动时,伙伴们碰撞自然教育和亲子活动的创新玩法。

在工作坊中,一起学习如何从感受和体验出发,激发儿童的创作和情感表达能力,创作诗歌。

这种互助交流让社区教育充满活力,为乡村儿童创造更丰富的教育体验。

【图片为项目伙伴在诗歌创作体验中学习如何激发儿童的创造力】

【图片为项目伙伴简颖诗带领其他伙伴体验学习如何开展自然教育】

2023年,我们选择了45位扎根社区的教育者,希望用以上的方式,和他们一起,陪伴9000名乡村儿童成长。

【图片为项目伙伴分布地域】


我们相信每位乡村儿童都拥有选择未来的权力

我们期待每位乡村儿童都能“育见”好的社区教育者

希望更多人加入进来

邀请您

成为社区教育的月捐人

从“附近”开始

合力点亮乡村儿童的未来!


持续月捐可以支持乡村儿童

——在村寨和民族文化的怀抱中,绽放自信和才华

小慧是一位来自贵州侗寨的留守儿童。因为妈妈常年在外打工,小慧经常感到孤独和自卑,与妈妈的交流也很少。然而,7岁那年,小慧加入了村庄里的“云上粮仓”侗歌小歌队。在这个集体中,小慧逐渐展露出自信和才华,成为小歌队的重要成员。妈妈曾不理解孩子为什么总往“云上”跑,但在小慧自信的展示中,她逐渐理解了社区周末课堂的意义。后来,妈妈留在家乡成为社区课堂的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参与侗歌表演和活动。

 

【以上图片有授权,小慧的妈妈为小慧穿上民族盛装,准备登台】

妈妈说:“演出只是展示的方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云上对孩子的陪伴是最重要的。”

在未来的一年里,“云上粮仓”周末课堂的老师们将以24节气为主线,为孩子们开设匹配节气的唱侗歌活动和农耕活动。老师们由外出务工后的返乡青年组成,他们说:“侗话侗歌是我们的根,有了根,孩子们才会更自信。”对于小慧和其他孩子们来说,侗歌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让他们自信生长的源泉。

 

【以上图片有授权,小慧和小歌队的朋友们自信表演】


持续月捐也可以支持乡村儿童

——在生活中学习,为未来做准备

为了带领孩子们走出沉溺的手机世界,社区教育者在山西村庄开启了“桃之旅”,带着孩子们重回大自然,来到村庄的桃园里,画桃花,配诗文,继而学习制作压花、摘果等技能,还和村庄里的老人一起发扬本地的面食文化——学习捏寿桃。

 

【以上图片来自山西项目点伙伴实地拍摄,社区教育的老师带孩子们重回大自然开展“桃之旅”综合实践课】

在了解了桃子的种植、销售及传统文化内涵后,孩子们还用网络直播和面具代言等创新方式助力卖桃子活动,学会了生活中的知识和技能,也领悟到“学习”不只是学校的课本知识,而是生活的无限可能。

 

【以上图片来自山西项目点伙伴实地拍摄,社区教育的老师带孩子们学习传统的面点手艺“捏寿桃”】


持续月捐还可以支持乡村儿童

——提升家庭幸福感

在杭州最大的外来务工社区里,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它是流动儿童的异乡乐园——杭州六个大包公益服务中心运营的联劝公益“宝藏小屋”。这里提供免费的教育活动和图书室,吸引了很多流动儿童,知知便是其中的常客。父母忙于工作极少回家,而爷爷奶奶对他的教育方式则是以打骂为主;刚来的知知内向腼腆、胆小害羞。

 

【以上图片来自杭州项目点伙伴实地拍摄,联劝公益宝藏小屋里大学生志愿者陪伴流动儿童】

空间的老师们非常关注知知的成长和家庭情况,帮助知知和他的家人一起解决问题。他们邀请知知的爸爸妈妈,参加小屋的亲子教育小组和各种亲子活动。在这里,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互相支持。知知的妈妈也意识到自己忽视了孩子的成长。

 

【以上图片来自杭州项目点伙伴实地拍摄,“食育”是宝藏小屋支持孩子们的重要活动,孩子们学会了做蛋糕,每个月通过集体生日感受在异乡“家”的温暖】

小屋还链接大学生志愿者和知知一对一结对跟踪陪伴,通过学习辅导、生活引导、心理疏导、兴趣培养等方式进行有效指导,这些有温度的陪伴和持续性的影响使得知知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也开始敢和爷爷奶奶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爷爷奶奶对知知也越来越有耐心了。


月捐

金额随喜,也许就是一杯奶茶、一根雪糕的钱

但是每月都捐,由微信、支付宝等定期扣款

聚沙成塔

将爱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让遥不可及的“公益”

变成每一天对乡村儿童

具体的陪伴和培育

您的信任和支持

还将帮助我们成长为更专业的公益组织

更独立、更透明、更可持续地

守护乡村儿童成长


月捐人可以:

获取每月项目反馈;

获得捐赠证书、捐赠发票或收据;

优先参与项目点探访、线上线下交流活动;

还可以:

收到公益纪念品,让捐赠更有仪式感;

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和孩子们一起玩有趣的社区探索!

【图片来自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项目点伙伴拍摄】

【图片来自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项目点伙伴拍摄】


项目执行计划

服务地点:云南,贵州,山西,江西,浙江等13个省、直辖市、自治州。

受助对象:直接服务对象45名社区教育者;最终服务对象9000名乡村儿童,其中约3000名流动儿童,约6000名留守儿童。

项目发起于2021年,当年调研18家社区教育伙伴。2022年,项目合作了23位伙伴。

项目预算 

目标:为乡村儿童筹集1年社区教育课:158253元(月捐项目筹款额度占今年项目整体筹款额度的20%左右)。

项目最低执行金额为0元。若所筹善款有剩余,将用于项目下一年度的执行。



执行机构介绍

浙江省念响回廊公益服务中心于2016年成立,致力于为公益人提供交流、分享、学习的空间,为流动儿童和乡村儿童提供课外教育和陪伴。

善款接收机构介绍

无锡灵山慈善基金会成立于2004年12月,是在江苏省民政厅注册成立的公募型基金会。基金会以弘扬慈善文化,净化世道人心为使命,依托行业支持、青年培养、社区治理、社会创新、国际援助等五个平台设计开展项目。2018年,被江苏省民政厅评为5A级基金会。



捐赠收据说明

1、灵山慈善基金会作为该项目的善款接收方,可为支持本项目的爱心人士开具合法的公益事业捐赠票据;

2、基于人工、邮寄成本等因素考虑,我们可为每笔捐赠200元以上、有发票需求的捐款方开具并邮寄纸质票据(200元以下的捐赠,如有需要,可开具电子票据);

3、捐赠票据索要方式:点击此表单or长按二维码,录入相关信息和捐赠成功后的微信支付截图(含捐赠项目、捐赠金额和交易单号)即可;

 

4、如有其他意见和建议,欢迎发送至我们的工作邮箱:weiailianquan@lingshanfoundation.org,感恩您的信任和理解!

扫描二维码, 前往手机端进行支持

查看更多
Q
1、筹款输入的信息安全吗?
(1)月捐服务的技术平台—灵析,运营于阿里云,全国最大的服务器提供商为灵析的安全性保驾护航,并提供100倍赔付。
(2)您所有的个人信息都将严格进行保密,仅用于【社区合力育村童未来】月捐计划及相关筹款事宜,决不会与第三方共享。
(3)若您希望匿名捐赠,可以在报名表中选择“不公开个人捐赠信息”。
Q
2、我能够及时了解项目进展以及善款的使用情况么?
我们将持续在公众号发布项目活动及进展,也会及时在筹款平台更新项目进展,您可随时通过公众号和筹款平台进行了解。同时我们每年也会定期通过邮件向您发送年报,向您全面介绍全年工作及资金执行情况。
Q
3、若因余额不足等原因月捐失败,怎么处理?
当月扣款因余额不足扣款失败时,扣款日期将向后推移一天,第二天重新尝试扣款。如果连续尝试3天均扣款失败,系统则放弃此次扣款,下次扣款时间推移到下月扣款日。
如:5月16日因余额不足月捐失败,将连续在5月17、18日尝试补捐。
Q
4、每月月捐的扣款时间是在什么时候?
(1)完成报名并首次捐款成功后,下次月捐代扣时间往后推移一个扣款周期,即推移到下月对应的日期。
如:5月16日报名月捐并完成首次捐赠,则下次代扣时间为6月16日。
(2)若存在当月天数不足的情况,则在当月最后一天进行扣款。
如:上次月捐日期为1月30日,到2月时,月捐日期应为2月28日(平年)或2月29日(闰年)。
Q
5、捐赠票据的种类和开票流程是怎样的呢?
1、灵山慈善基金会作为该项目的善款接收方,可为支持本项目的爱心人士开具合法的公益事业捐赠票据;
2、基于人工、邮寄成本等因素考虑,我们可为每笔捐赠200元以上、有发票需求的捐款方开具并邮寄纸质票据(200元以下的捐赠,如有需要,可开具电子票据);
3、捐赠票据索要方式:请在“详情”页面底部查看【捐赠收据说明】。
Q
6、我能够随时调整月捐额度或退出月捐么?
您可以根据意愿选择调整月捐金额或者退出月捐计划。进入月捐项目链接,点击【管理我的月捐】,进入个人月捐管理界面,点击【修改额度,修改、确认新的月捐额度即可。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您想要退出月捐,我们都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信任。
我们也非常真诚地希望,您能在离开之前告诉我们离开的原因,帮助我们为像您一样的爱心人士提供更好的服务:
(1)因为不了解月捐项目的进展:可参考Q2了解我们的项目进度,或者参考Q8向我们反馈建议;
(2)因为个人经济和生活压力:我们真诚地希望您考虑降低月捐额度,再小地金额对我们来说都非常重要,这样您既能持续支持这个项目,也可以减小压力;
(3)考虑再三,决定退出月捐:我们尊重您的选择,也非常感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随时欢迎您重新参加月捐!
Q
7、如何可以成为机构的志愿者?
您可添加小助手微信(ccniu985)进行联系。感谢您愿意与我们同行!
Q
8、联系我们/提出建议?
请添加小助手微信:ccniu985。感谢您对我们的关注和认可!
2024年2月7日

“育见”社区教育:2023级伙伴行动基金实践|在行动中更有力量(二)

“育见”社区教育行动基金以及实践后的案例圈分享 是“育见”社区教育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鼓励伙伴们用6个月时间(6-12月期间)在自己的社区和服务对象开展一项教育行动的探索,对于内容和形式没有限制,倡导大家将共学过程中所学理念和方法运用到社区儿童教育实践中。今年期项目内共支持10位伙伴的10个行动探索,每个不超过1万元。先由伙伴提出行动设想,项目组与协作者团队共同支持伙伴进行方案的研磨和梳理,再进入社区场域进行实践;完成实践后,在社群中进行案例分享。

今年的10位伙伴陆续在7-12月里完成了实践行动,并于11-1月面向社群伙伴开展案例圈分享。我们陆续分享给大家,以期展示一线实践者探索社区儿童教育的真实历程。


相关阅读:

“育见”社区教育:2023级伙伴行动基金实践|在行动中更有力量(一)


图片

伙伴:彭逸飞
实践行动:“育见”社区教育——“我也可以”流动儿童核心优势提升
行动地点:上海市嘉定区

行动概况:伙伴逸飞及团队在服务娄塘社区流动儿童的四年里发现他们大多面临自信心不足的问题,而凝馨(逸飞发起的机构)的使命是帮助每个孩子在未来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团队筹备了流动儿童议事会,并通过议事的方式制作了孩子们的原创绘本、共创年会等品牌产品;同时,结合dsap核心竞争力的相关方法论设计进阶内容,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核心优势。

图片

行动思考:团队发现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做所有的工作,例如有些孩子的绘画能力较弱,且兴趣不大。在本项目的第一个子项目是引导孩子们针对文化周边产品进行议事,其中就包含绘画。可以让不擅长绘画的议员进行其他的工作,例如义卖、意见提及等。这也正是DSAP想要传达的理念之一。面对项目和孩子们共创的第一批文创产品中“不那么完美”的作品,团队本来怯于把最真实的作品展现出来,通过本次项目的尝试,团队成功迈出了那一步,为能够展现出孩子们最真实的作品而感到骄傲。

图片



伙伴:王旭
实践行动:“育见”社区教育——“益起助融护童成长”儿童素质教育
行动地点:甘肃定西

行动概况:王旭的行动以机构原有项目“益起助融护童成长”儿童素质教育项目为基础,尝试整合社区内外部资源,在提供丰富的儿童素质教育课程的同时进行整理、反思、研究,探索“政府+学校+社会组织+乡村匠人+志愿者”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素质教育的方式,促进乡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项目在甘肃定西东岳村开展。东岳村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离学校最远的村民小组距离学校5公里,儿童上学步行需要1个多小时,居住在这里的孩子80%开学后家长会在学校周边以每年1000元的价格租住一间小屋进行陪读,小屋大约4-5㎡,放一张床及做饭的炊具和餐具之后,基本没有孩子学习玩乐的地方。这些孩子由母亲或爷爷奶奶陪同居住上学,部分儿童学业基础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自信心,有不少的厌学现象和问题行为表现。

每周四下午,东岳学校1-6年级103名学生由东岳学校老师统一送到王旭和伙伴运营的东岳儿童空间,参与武术课、书法课、绘画课、阅读课;每周末在儿童空间开展手工课和儿童食育课堂。社工给孩子们讲授食品安全知识、教孩子们动手自己做各种美食,帮助孩子们树立健康饮食观念,教孩子们掌握基本生存技能,学习自我成长,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

图片

图片

行动思考:王旭认为该项目在本地的持续实施得到了政府、学校、村委、志愿者老师和东岳村居民的认可和支持。给予困境儿童的陪伴支持和情感支持,也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面对家庭的变故,仍然能够积极、阳光、正向发展。总结反思今年的项目,希望未来可以向精细化,专业化发展;同时将辐射到东岳邻村林川村,使更多孩子受益;并提供送教上门服务、对儿童照顾者给予陪伴支持。

图片

图片


伙伴:李巧娟
实践行动:“育见”社区教育——“把菜市场变成一本书”阅读+
行动地点:广东深圳

行动概况:“把菜市场当成一本书项目”源于在城中村生活的家庭,因家长的工作和生存的忙碌,孩子鲜有机会探索生活的空间,对于自己生活的社区缺乏连接,项目希望将“菜市场”作为儿童成长的一个在地课堂,通过菜市场探索的主题活动,让儿童在实地观察、认识、思考和表达生活中,发展与在地社区的连接感。行动于2023年8月开始,共开展了2期共计8场,服务128人次,有15位6-10岁儿童参与。

图片


行动思考:本次的儿童菜市场项目是在杨二妈“菜市场经济学”课程设计的分享支持下,我们结合在地社区及在地儿童的情况首次开展的。我们发现孩子的学习状态大部分是以学校课堂化学习和闭合性思考的状态下发展的,对于一件事物的现场观察和思考提问,孩子们不太习惯,需要更充分的引导和耐心,为此我们在课堂上的提问需要更细致的拆分,根据孩子的互动反馈进行适时的调整。

图片


图片



伙伴:李冬莹
实践行动:“育见”社区教育——儿童自我认识与社区探索
行动地点:陕西富平

行动概况:冬莹的行动扎根于陕西省富平县农村地区,主要通过开展儿童自我认知小组,帮助当地的儿童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进而扩展至社区,用“社区行”的方式探索身边的资源,发掘社区的“宝藏”——如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物产特色、公共服务、先进人物等,激发儿童对乡村社区的热爱与归属感;认识自我,亦了解社区,促进儿童多方面的成长和发展。行动在齐村镇、曹村镇两个地方开展,开展了“齐村镇社区寻宝、发现美好”国庆社区活动、自我认识儿童成长小组活动、“曹村镇社区寻宝、发现美好”社区活动,共计8场;其中小组活动包含“独一无二的我”、“寻找真我”、“猜猜我是谁”、“成长中的改变”、“情绪管理有妙法”、“我的未来”六个主题;共支持59位在地乡村儿童。


行动思考:冬莹在总结中提到:“行动所服务的区域为农村地区,曹村镇周边为山区,家长的教育观念以打压式教育为主,有的同学还会遇到打压自己的老师,使得自尊心和自信心都被泯灭了。小组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重拾信心,家长也看到了孩子的改变,因此很支持孩子参加活动。”同时她也有新的困惑:“孩子们在活动当下会有所改变,但是回到之前的环境后,长时间就会恢复到以前,针对这个问题社工没有好的解决方法。”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更详细内容:

儿童主题活动‖社区寻宝 发现美好 国庆儿童活动:https://mp.weixin.qq.com/s/8jcv9rWhUgAixUyzgHTcDQ

图片



伙伴:简颖诗
实践行动:“育见”社区教育——共建儿童友好城中村
行动地点:广东广州

行动概况:颖诗的行动选择了“以儿童参与理念为核心的社区教育”:设计以儿童为本、促进社区参与、连结生活的课程/教育内容,凝聚城中村的家长、青年、青少年,共同支持城中村孩子在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中、在面对真实问题挑战的情境中、在服务社区的参与中,唤醒对生活的感知力,提升自我效能感、问题解决能力,生活得更加幸福,也更有力量应对未来的挑战。

项目期间,通过举行“生活梦想家”之社区美育行动营(包括志愿者培训和行动营),18个孩子在营会里丰富了对自己、对社区、对生活的感知力,发起了4个美好行动,影响社区里更多的孩子和大人;项目还召集了8位小小策展人,结合社区儿童友好日活动,发起两期微型“儿童友好体验展”,小小策展人从0到1地共创体验展内容,包括道具设计、场地布置、开场表演、纪念品设计、现场导览都由小小策展人共同完成,体验展吸引了100名孩子和成人参与体验,把社区里的孩子、成年人卷入到活动中,共同践行“每个当下都是教育的契机”的理念,把儿童友好的理念透过体验传递给社区里更多的人。

图片

行动思考:

1.在行动中,如何真真切切地践行“儿童友好”,并有效地支持孩子呢?

图片

(1)在志愿者培训时,我们需要带着志愿者体验、经历一遍我们想要带给孩子的体验,他们才会由内而外地感知到我们想要创造的教育时刻是怎样的。


(2)每个挑战都是共同成长的契机,在每次复盘里,和志愿者一起看见孩子、看见自己。在复盘里透过分享、对话,支持志愿者更多站在孩子的视角去理解孩子的行为,寻找共同成长的契机。


(3)当志愿者把对某个事物的感受、喜好真诚分享给孩子并且带着孩子们一起去体验的时候,那些美好的分享瞬间会很有力量,也更能够感染到孩子,以及打开ta对世界的感知。——分享而非教导,这也是小行星给予志愿者设计课程的重要提醒。

图片

2.如何创造真正的“儿童参与”?

图片

(1)共识儿童参与的目标是创造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空间,建立孩子和所参与事件的连接,支持孩子感受到“我可以”的效能感、成就感。带着这样的意识去设计与带领。


(2)以体验、对话的方式建立孩子与所参与事件的连接,当孩子对所参与的事件有兴趣的时候,才会在我们所创造的自主行动时间里表达自己的想法,发起想要做的行动。


(3)不为呈现“参与”而让孩子参与,更多基于对孩子特质的理解创造适合的参与方式,跟随对孩子真实状态的感知来调整节奏。


(4)需要更多留白的空间。“儿童参与”的阶梯越高,我们和孩子共创一场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就要更多。如果我们设定的节奏很紧张,就很容易失去对孩子当下状态的感知,难以实现真正的儿童参与。

图片

图片


3.我们和小小策展人总结了策展的经验教训:

图片

(1)体验的设计让展“活”起来了,参与的孩子们都很喜欢创作的过程。


(2)地点比较偏,当没人的时候要主动外出宣传。下一次,我们可以试试流动展览。


(3)有的大人会用心陪伴孩子,有的大人一直在玩手机,即便我们写了一些邀请语,也难以影响他们。下一次,我们要设计能唤醒大人童心的内容,比如设置更明显的亲子互动,或者爸妈的童年游戏,透过创造直接邀请大人、感染大人参与的方式让他们自然而然放下手机。

图片

4.城中村孩子特别需要我们透过社区教育唤醒和丰富他们的“感知力”。

图片

我们看见,城中村孩子的感知力随着年龄增长、用手机频率的增长而被削弱,他们所处的成长环境(“一线天”的城中村巷子、握手楼、感知自然机会少)也难以支持他们发展感知力。我们在行动期间发现,感知力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又是学校教育极少提供支持的部分。而社区拥有丰富的素材和更宽广的空间,我们可以透过创造感知社区、感知生活的美感体验去唤醒孩子们的感知力。当他们更能感知自己的情绪、感知自己的热爱、感知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区之间的美好关系,便会更有力量去创造一些美好行动,逐渐地也会有力量把烦恼、不美好转化成美好的行动。从“唤醒感知力”出发,这是我们在与孩子共同的行动里,收获到的非常珍贵的礼物。
图片
图片

更详细内容:

那些关于“美”的学习|城中村社区美育营志愿者学习篇:https://mp.weixin.qq.com/s/PhHqB7DTzuJf4Lpat6JNRw

我有力量为自己创造美好|城中村社区美育营回顾:https://mp.weixin.qq.com/s/ObsRaKoiJ6-TZ2mwApbr4w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城中村社区美育营志愿者手记:https://mp.weixin.qq.com/s/ez-mIDcxiRSXy1y2muKIjg



编者语:

整理伙伴们的行动基金公号文章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们就像坐在果园里摘果子一般,时而看见一个红彤彤的苹果,时而看见一个金灿灿的橘子……我们多想更大声地告诉更多人,你们扎根在一线的实践是多么的优秀和珍贵。



图片


为本条进展点赞
2024年2月6日

“育见”社区教育:2023级伙伴行动基金实践|在行动中更有力量(一)

行动基金以及实践后的案例圈分享 是“育见”社区教育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鼓励伙伴们用6个月时间(6-12月期间)在自己的社区和服务对象开展一项教育行动的探索,对于内容和形式没有限制,倡导大家将共学过程中所学理念和方法运用到社区儿童教育实践中。今年期项目内共支持10位伙伴的10个行动探索,每个不超过1万元。先由伙伴提出行动设想,项目组与协作者团队共同支持伙伴进行方案的研磨和梳理,再进入社区场域进行实践;完成实践后,在社群中进行案例分享。

今年的10位伙伴陆续在7-12月里完成了实践行动,并于11-1月面向社群伙伴开展案例圈分享。我们陆续分享给大家,以期展示一线实践者探索社区儿童教育的真实历程。


伙伴:田兴福
实践行动:“育见”社区教育——为家乡做口述史
实践地点:宁夏海原县

行动概况: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兴福和他的团队发现海原缺乏社区教育空间、社区教育内容,缺乏社区活力与凝聚力,儿童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他们希望通过培养学生掌握有关口述历史采访和档案整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帮助大学生和中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建立与家乡的联系和归属感,促进学生和家乡之间的互动,传承地方文化。这一期项目共有22人参与,其中大学生17人、高中生2人、初中生3人。行动通过线下工作坊、实地采写、过程陪伴和协助来支持同学们利用暑期深入自己的“附近”,寻找值得记录的人、事、物,最终共产出了7篇口述史作品。项目还入选了第九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国际口述历史项目展,于11月在崔永元口述史中心展陈区域及中心官网线上线下同步展出。

图片


行动思考:兴福在行动中的观察和发现特别触动人心,他说:“项目设计方案可能会存在很多漏洞,但是行动起来,我们就可以逐步完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合适的人、发现更多有趣、有意义的事情,这样我们要做的事情就可以做起来,如果等到一切都策划好了再行动,那简直有点痴人说梦,尤其是作为县域组织”。他又说:“社区教育需要沉淀,需要在推动外部教育理念与本土教育资源等对话、互动中沉淀,真正沉淀下来的就是最宝贵的”。他还说:”作为社区教育,追求大众化、规模化的目标现在来看并不合时宜,小众化的、相互选择的、逐步扩大影响的思路更有价值”。

做完这一期,兴福不仅更加有信心,并且已经着手开始了新的口述史计划。

图片

图片

更详细内容:

心基金X回廊捐赠 | “为家乡做口述史”项目第二期工作坊暨老照片故事分享顺利举行

https://mp.weixin.qq.com/s/Gb6MtDfHzecV6-DBcA3T8w

心基金X回廊捐赠 | “为家乡做口述史”项目第二期工作坊暨老照片征集

https://mp.weixin.qq.com/s/DlgrmNu4P1R1H2ClEm5wSQ

图片




伙伴:彭利娟

实践行动:“育见”社区教育——“沐童计划”暑期公益项目

实践地点:云南文山

行动概况:利娟的行动旨在支持里布嘎社区的流动儿童以及倮洒村的留守儿童,在暑期缺少家长陪伴的情况下,通过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带去最基础的陪伴和照顾;同时在过程中探索社工站社工如何更有效地与在校大学生协作,共同给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提供专业支持。项目在暑期联动云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系,招募到了8名大学生志愿者(其中5名社会工作专业)参与其中,为儿童提供了持续半个月的日常陪伴,为孩子们带去舞蹈、朗诵、唱歌、作业辅导等方面的支持。


行动思考:利娟在这一期项目当中对于所服务的儿童有了一些新的洞察,关注到他们在性教育、群体关系处理等方面的引导需求;同时也在和大学生的合作中遇到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放手让大学生团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不偏离机构的既定目标之间平衡好、协调好,既使得服务能够顺利进行,又让大学生志愿者有所收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更详细内容:

2023年暑期“沐童计划”服务—心基金×回廊“育见”社区教育项目志愿者培训录

https://mp.weixin.qq.com/s/Z6ww6ua7AiqC7RoU-GNE5w

2023年暑期“沐童计划”—心基金×回廊“育见”社区教育项目里布嘎站点第一周

https://mp.weixin.qq.com/s/6RWaQFGuAH-4IX7nKneFBg

图片




伙伴:郝伟

实践行动:“育见”社区教育——“60分钟探索家”社区自然教育

实践地点:山东德州

行动概况:郝伟的行动希望通过建立儿童与身边环境的联结,在大自然中打开五感,体验自然的美好;过程中帮助孩子提升观察能力、好奇心和动手能力;并希望通过持续的行动让自然教育在社区落地生根,形成常态。行动由专业社工主导,辅以招募生物学专业、艺术类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参与项目的策划与实施,开展了“探索家自然观察”、“跟着种子去旅行”、“社区里的虫虫世界”、“蔬你精彩亲子厨房”等不同主题的自然教育系列活动共计7场,参与人数共137人次。

图片


行动思考:郝伟在这次行动探索中打破了原有的传统社区活动模式,尝试将自然教育、美育教育带到社区。她发现,通过活动85%的儿童反馈他们户外活动时长增加了,每天接触自然的时间超过1小时,且与小区同龄人在小区的活动增多,对小区植物种类、树叶及花朵形状等都有更多认识,开始关注花木等的变化。这个过程中,家长增加了与孩子互动的时间,与孩子做朋友一起探索和学习新知识,更加了解孩子们的特性,发现孩子的优势。

图片

图片




伙伴:梁康群

实践行动:“育见”社区教育——长沙满天星“魔力书屋”

行动地点:湖南长沙

行动概况:康群的行动落地于长沙县的一个安置房小区,希望通过持续、多元的社区活动把流动儿童带出家庭空间、带进社区,与更多人开展社交,并在过程中支持他们安全、健康、快乐的成长。行动共设计了“图书馆日常开放”“周末电影”“厨艺班”“主题拼搭”四项内容,共开展了12次观影活动(102人次)、6次厨艺活动(56人次)、5次主题拼搭(96人次)和每周的日常图书馆借阅(123册)。过程中康群还挖掘、培养了一批妈妈志愿者,通过持续学习参与项目管理。

图片

行动思考:康群非常注重日常行动的记录和观察,每次活动都有记录,还对活动进行前后测,尝试发现孩子的变化和行动的起效点。她发现:“儿童发展有社会化的需求:基本的生活技能、良好的生活习惯。而生活中,父母或许因为没有这个意识,或者因为生活压力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孩子、教会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儿童厨艺班以‘厨艺技能’为媒介,教会儿童厨房的使用,儿童学会做几道简单的饭菜,培育儿童的动手能力的同时,锻炼儿童的团队协作能力。儿童厨艺班可以持续开展,并且可以从家务共担、性别平等、厨房安全、厨艺与自然等不同方向进行课程的设计和执行。”她说:“全职妈妈志愿者的成长需要社工的挖掘和鼓励,并通过培训、督导的方式进行增能、赋能,给与全职妈妈志愿者表现的机会、改变的机会,增加她们的自信,更好服务儿童。”

图片

图片




伙伴:陈春花
实践行动:“育见”社区教育——干田村“由近及远”儿童友好空间陪伴
行动地点:重庆市酉阳县干田村

行动概况:春花在和孩子的日常交往中发现,孩子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村子以外的人,所以偶有机会与外界交流时,会很不自信,羞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她设计了一个系列的活动,让乡村孩子完成3次探索行动:从孩子们生活的村庄(熟悉)到离孩子们远一些的镇上(不太熟悉)再到更远的一个社区(完全不熟悉);通过3次实践,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提升交流能力。行动从共读保冬妮的绘本《故乡》开始,发现村庄、调研家乡、撰写调研报告,再到去镇上进行售卖、宣传自己的商品,采购物资、回到村里共同做一桌午餐,再去到附近著名的风景区探索在地文化,孩子们在过程中逐渐打开自己,勇敢尝试不曾有过的挑战。

图片


行动思考:春花说“我在想,以后的活动是不是可以让他们参与方案策划?或许这样策划出来的活动更合他们的心意,也更符合他们的心理。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想这样对他们好,有时候是‘兔子拿胡萝卜钓鱼’,我们给了最好的,但不一定是他们想要的。”


图片

图片

更详细内容:

“育见”社区教育|实践里长出的智慧

伙伴生命故事|重庆大山里的广西春花


图片

伙伴们的实践场域,主要分为空间陪伴和社区探索两种。在空间陪伴中,以亲子、生活技能、手工和拼搭、阅读、情绪健康(团辅)为主。在社区探索中,以文化探索、自然探索、社区参与、生活技能为主。我们观察到,即使伙伴在做着自己看来最“初级”的空间陪伴,对于资源匮乏社区的儿童也有着属于他们的意义,例如安全感、促进亲子沟通、发展同龄人交往、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获得能力的支持,如阅读、动手、合作、表达等。在社区探索场域,伙伴尝试了口述史、自然教育、社会化学习等多种方式,在发展儿童的归属感和感知力上,促进“关系”生长上,都呈现出了积极探寻的状态。


我们真切看到了因为行动基金,伙伴从0到1尝试,也有伙伴做1-2的发展,可能是工作方法的迭代,也可能是内容系统性的发展。特别是“儿童主体参与”性,成为伙伴们共同关注的方面。这和“相信一线、尊重一线”、以及社群共学、日常对话的影响息息相关,但与此同时,项目设计中,尤其鼓励预算用在人力和伙伴评估最难以获得支持的部分,也促进了这一状态的呈现。我们始终相信,社区儿童教育最重要的是“人”做出来,人是最宝贵的,我们一切的努力,致力于能更好地激发“人”——对于所做事情价值的相信,对于自己的价值的看见。

我们尊敬和珍视行动者扎根在社区的每一次努力,进一寸便有一寸的欢喜。


为本条进展点赞
2024年1月24日

“育见”研习营|适宜性课程(2)——原来课程可以这样设计

“育见”计划的共学由“积极关系”、“教育目标”和“适宜性课程”三个模块组成。


刚刚结束的2023年是“育见”计划的伙伴们积极共创、思想碰撞的一年。


在“积极关系”与“教育目标”共创会的线上学习后,伙伴们在“适宜性课程”的共学主题中有了更多收获和启发。

图片

以下是这次“适宜性课程”板块共学的内容。本主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可浏览上一篇文章:


图片


图片

安静

教育协作者简介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传播学硕士;安静的美学教育工作室创始人

留美7年,从事儿童教育行业7年,与超过20家国内外机构合作,研发超过400节课程,服务超过1000组家庭。为社群、学校、机构、博物馆、企业、公益组织等提供课程活动方案及师训服务。


原来课程可以这样设计——案例分享

一颗青柠

图片

课程案例简述:

课程发生在安静老师研究生时,《博物馆教育》选修课的第一节课。


老师带来一袋青柠,请同学(十几位左右)每人挑选一颗,要求同学们先看自己拿到的柠檬的样子,调动自己的五感等对自己的青柠进行观察,然后给自己的柠檬起一个名字,再请每位同学像介绍一个朋友一样介绍柠檬(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已经与拿到手的青柠产生了情感联结,有了更多意义)。

随后老师回收青柠,同学们产生了“不舍”的情感,老师引导学生去讨论、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变化。

最后老师把青柠分散到地上时,每位同学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青柠。

课程感受:在这节课程设计中,把自我感受融入进去,通过指令让学生一步一步代入到关系的建构中去。

思考:

这节课程的受众、目标与环境分别是什么?

延伸思考:

“关系”与美学教育也是捆绑在一起的。面对自己服务的对象(其有一定的特点并对其有期待的成长方向),需要考虑如何设计课程,更符合服务对象的需要与成长。

总结:

尝试打破课程固有的结构,将学生们的体验放在第一位。


石头之旅&石头的家

图片

《石头之旅》课程案例简述:

带领参与培训的教师在山里寻找石头,选出最喜欢的一块进行观察,除了起名字,还增加了艺术创作,能够更多维度去思考和这个石头的联系。(石头是从哪里来的,你想把它带到哪里去,让它成为什么?)

最后邀请老师根据石头,创造属于自己的能量石。

思考:

这节课程的受众、目标与环境分别是什么?

课程的受众:参与活动培训的教师

目标:带领教师体验课程设计和美育教育的多样性;能够在活动中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在课程中获得一些能量和精神上的放松

环境:乡村,户外

延伸思考:

(1)环境的变化给课程带来更多可能

(2)课程的设计要有适宜性(综合考虑--服务对象、环境、教师本人授课意愿等等)

图片

《石头的家》课程案例简述:

让孩子们挑选自己喜欢的石头,观察石头,起名字,思考石头属性,创造石头档案(性别、年龄、石头的性格、好朋友等等),根据石头的档案为石头创造一个家。

思考:

这节课程的受众、目标与环境分别是什么?

课程的受众:儿童

目标:

1.能够让孩子有换位思考的能力

2.通过营造情景,故事导入让孩子们建立同理心

3.锻炼孩子的设计思维,根据老师的背景介绍和孩子的思考给石头建造适合的小家

环境:教室,如果教室环境比较单一闭塞,可以增加惊喜感(比如把石头用礼物纸包起来),营造更好的课程体验

总结:

留出充足的时间去引导和引入,会让后面的环节更加顺畅自然。

艺术与美

图片

课程案例简述:

现场60-90人(30组家庭),准备100张照片,包括一些艺术家作品(熟知的传统艺术作品、抽象派艺术作品等)以及一些日常照片(人物、食物、乐器等),邀请在场成员抽取照片,分享这张照片上的内容:你觉得是否属于艺术?你觉得这个是美的吗?把大家的想法关键词写在一起。


讨论前提:没有对与错,只是分享自己的想法


环节设计(增加课程的仪式感和参与感、趣味性):为在场每人准备一张空白明信片,画上自己觉得是艺术与美的内容,然后集中到一个箱子,再邀请在场的人随时抽取别人的卡片,分享自己对抽到的作品的理解。

思考:

这节课程的受众、目标与环境分别是什么?

课程的受众:家庭(希望家长和孩子一起能够更开放自己的想法和认知,也能带领孩子)

目标:让大家了解“艺术与美”不是高高在上的,是大家都能接触到,都能欣赏了解的对象。让大家更愿意走进艺术。

环境:美术馆

延伸思考:

充分思考自己服务对象的特点,利用环境,让课程目标实现最大化。

总结:

带着一节不完整的课来,把另一半交给学生去完成。

珍珠鸟

图片

课程案例简述:

为西北乡村孩子开展课后辅导,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提升普通话能力。

因为孩子的普通话口音有些不标准,所以孩子本身会比较自卑。

选择《珍珠鸟》是因为文章里有很多动词,那么就可以在教室里直接开展类似戏剧表演的活动,让孩子们动起来(利用孩子原始好动的天性)。


按照文章里的表述,老师先念,念到哪个动作,孩子们就表演怎样的动作。然后就有孩子主动要求来读文章(老师给予很好的示范鼓励基础,不要求十分标准的普通话、重点在读的生动、有感情)。

延伸思考:

(1)环境的变化给课程带来更多可能

(2)课程的设计要有适宜性(综合考虑--服务对象、环境、教师本人授课意愿等等)

总结:

让课堂动起来,用身体去理解;深入的理解离不开运用。

如果说出的话看得见(绘本课程)

图片

课程案例简述:

绘本把好听的话和难听的话具象化,课程设计中联系绘本回顾现实进行创作。

让小朋友先讨论好听的话和难听的话带来的感受,再用画画的形式描述出来。好听的话可以是什么样的画面,难听的话听到会有怎样的画面出现。

延伸思考:

当孩子面对负面情绪时,表达也很重要。

孩子们可能是很愿意去表达的,或许只是缺少表达的渠道和机会,不一定只是说或写,也可以是画画或者其他形式。

总结:

任何年龄段的孩子都应该可以结合课程和自身经验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母亲的眼睛

图片

课程案例简述:

母亲节开展此活动。选择了相对中立的话题《母亲的眼睛》。让孩子们通过画画或者文字的形式进行创作。

(设计中立主题的原因:并不是为了去收获孩子对母亲的爱和赞美,而是能够给孩子构建一个渠道去表达对母亲的感受,欢迎积极的内容,也接纳、倾听消极的感受。)

思考:

当孩子的表达出现消极的内容时,该怎么办?

——如果暂时不能解决也不需要自责,孩子的期待也许不在得到帮助,而是需要一个表达和被倾听的机会,孩子的表达是个体出发的意愿,教师的在场、陪伴、倾听、理解同样很重要。

延伸思考:

中立的课程主题能够产生、接纳更多元的表达,尽量避免单一刻板的话题设计。

总结:

注意课程的客观和中立,尝试打开一些、再打开一些。

我的回忆舞台

图片

课程案例简述:

把自己人生中印象深刻的一个画面/场景以模拟舞台呈现的方式创作出来。

延伸思考:

孩子们创作的场景有温馨的,也有比较消极或者恐惧的内容——如果发现孩子的创作不是积极的反馈,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去观察,孩子在创作中的态度也很重要,可能孩子在这节课中有了机会通过再现场景的形式做疏解和疗愈。

总结:

可以在课程中寻找更多可能性(疏解和疗愈)

The Dot

图片

课程案例简述:

把绘本融入课程中去:

1.鼓励孩子可以把情绪用通过颜色、形状、声音、味道、声音等等表达出来

2.引导孩子展开对“空白”的想象力

3.创作出属于我的艺术品



课程设计实操演练

挑战:以“家”为大主题展开课程设想,并补全下列信息·

课程标题:_______________

美育活动:1个

挑战一下,你的团队最多能想出多少种不同的标题及活动!

小组分享:

第一组

  • 我眼中的父母职业

  • 今天我做主(做老大)

  • 我家的一角(画)

  • 我们一家(抽象画的方式展开)

  • 流动家宴(分享家乡年菜)

  • 我是家庭小帮手(肯定困境儿童的价值)

  • 一个人的团圆饭(针对困境老人)

第二组

  • 朱家故事(绘本,家庭分工)

  • 梦想改造家(积木,想象中的家的样子)

  • 如果我家住在树上(画画,家庭与树形象的联系)

  • 帮动物建个家(观察,与万物的联系)

第三组

  • 我家的故事(故事扮演)

  • 家属开放日(体验做一天家庭成员)

  • 家庭装饰角(一起来做手工-装饰家庭)

  • 家庭画像/纪念册(卡通家庭图册-纪念日游玩照片等)


还有3个挑战,你也来试试吧!

深入个人练习

挑战:从刚才所有的课程中选择一个你最想尝试的/最适合你的社群的,并补全下列全课程信息·课程标题:__________

授课对象:年龄、性别等特点

课程目标:2条

课程内容:知识输入*1

课程活动:具体的活动*2

课程引入环节你会如何设计?

活动中你会准备哪些问题和学生互动?

个人尝试

挑战:以“我”为主题展开课程设想,结合你服务的社群特点,补全下列信息

课程标题:_________

授课对象:年龄、性别等特点

课程目标:3条

课程内容:知识输入*2

课程活动:具体活动*2

课程引入环节你会如何设计?(时间、空间……)

活动中你会准备哪些问题和学生互动?

个人狂想

抛开所有限制和要求

不去考虑既定的主题

除去时间、环境、地域的限制

你会做一节什么样的课程

去带着孩子们感受你所教授的这门学科之美之有趣?

具体会做些什么?为什么?

“课程设计”的一句话总结:

"Why, What, When, Where, How, and with Whom to Learn."


课程设计“小锦囊”


1.积极的反馈有无穷的力量——鼓励、鼓励、各种形式的鼓励;

2.尝试示弱——孩子们总是非常乐意给老师帮忙;

3.让学生知道你记得ta——了解你的孩子,发现ta的特长(苏霍姆林斯基&加德纳);

4.告诉学生你对ta有更高的期待——如果你都不相信学生做得到,ta大概率真的做不到;如果你坚信学生做得到,ta就真的有可能做得到,甚至做得更好!

5.用具体的反馈代替空洞的赞—具体说明你有用心在看。





【课程内容是项目协作者专门为本项目设计,如需公开使用,请与我们联系】


为本条进展点赞
查看更多
天云
5.20 小小心意,我爱你们,每个人都是一道光,微光点亮微光,微光成为微光,就能汇聚成耀眼的光芒
朱依卉Vicky
加油!!
陈小琴
支持为留守儿童教育出一份力,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
王南
社区教育对于乡村儿童的成长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社区教育者的陪伴,为孩子们提供的多元教育体验,都在支持乡村儿童的情感,能力发展。是应试教育之外的一抹绿意。
为儿童教育事业贡献微薄力量
查看更多